概況
遼寧省,簡稱“遼”,省會沈陽,轄14個地級市,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(沈陽、大連),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,南臨黃海、渤海,東與朝鮮一江之隔,與日本、韓國隔海相望,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,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。
遼寧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,是全國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省份之一,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,也是中國近代開埠最早的省份之一,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,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,被譽為“共和國長子”、“東方魯爾”。2013年8月31日在遼寧召開了全國第十二屆運動會,吉祥物為斑海豹“寧寧”。
人口
截至2010年,遼寧省總人口為4374.6323萬人。其中男性人口為22147745人,占50.63%;女性人口為21598578人,占49.37%。
總人口性別比(以女性為100,男性對女性的比例);0-14歲人口為4996977人,占11.42%;15-59歲人口31998594人,占73.15%;60歲及以上人口為6750752人,占15.43%,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509441人,占10.31%。
具有大學(指大專以上)程度的人口為5234081人,占總人口比例為11.69%;具有高中(含中專)程度的人口為6469305人;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9829444人;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9364681人(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、肄業生和在校生)。
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167928人,占62.10%;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578395人,占37.90%。
行政區劃
截止到2006年底,全省下設14個省轄市、17個縣級市、27個縣(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)、56個市轄區。
遼寧省行政區劃 |
|
市別 |
市轄縣(市)區 |
(副省級) |
|
(副省級) |
|
|
交通
鐵路
光緒十七年五月(1891年6月),京山鐵路從山海關開工。光緒十九年四月鐵路修筑延伸至遼寧境內,這是遼寧修筑鐵路之始。此后由于發生戰爭,工程時斷時續,直到光緒二十九年八月(1903年9月)才修到新民,稱北寧鐵路,后改稱京奉鐵路。
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,修建連山(錦西)站至葫蘆島港鐵路。截至宣統三年(1911年)底,遼寧境內建成鐵路干線4條,支線3條,總長度約1400公里,分屬于中國(當時為清政府郵傳部)和日本(“滿鐵”)管理。
民國11年(1922年),張作霖宣布東三省自治,積極擴充軍備,修建鐵路,與南滿鐵路相對抗。成立了官商合辦的奉海鐵路公司,奉海鐵路是遼寧歷史上依靠自有資金修建的第一條鐵路。
至1952年末,沈陽、錦州兩局共修復線路2006公里,其中復線793.2公里,使沈山線通過能力由38.9對提高到49.6對列車,提高27.5%;沈吉線的沈(陽)梅(河口)段由12對提高到32對,牽引能力上行提高到1600噸。同時,加強養護維修工作,推行蘇聯養路、養橋的先進經驗,提高了線路橋梁質量。1950年5月1日,按照中蘇兩國政府協定,在哈爾濱成立中國長春鐵路管理局,下設5個分局,遼寧境內有沈陽、大連兩個分局。該體制運作到1952年底蘇聯政府將中長鐵路無償移交給中國政府止。
至1985年末,遼寧境內共有鐵路營業站387個,其中:特等站2個(沈陽、蘇家屯站),一等站14個,二等站23個,三等站48個,四等站282個,五等站18個。
至2014年,遼寧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939公里,密度居全國第一。水運遼寧歷史上水路運輸比較發達,境內有大小河流360多條,共長約16萬公里,其中遼河為境內第一大河,是古代中原通吉林、黑龍江的水陸聯運渠道;鴨綠江是遼寧第二大河,為中朝兩國的天然界河;大凌河是遼寧第三大河,大凌河谷是古代中原與東北地區交往見諸史籍的最早通道。全省海岸線長而曲折,東起鴨綠江口,南繞遼東半島,西至綏中萬家屯,長達2178公里(不含島嶼岸線),約占全國的12%,旅順、營口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停泊點。
1985年末,全省有11個營業性港口,102個碼頭泊位,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個;運輸船舶956艘、667687噸位,較1952年分別增長46.8倍和394.78倍,其中地方航運部門12噸位,較1952年分別增長114倍和45.89倍;客輪22艘、15483客位,較1952年分別增長21倍和515倍,其中地方國有企業有客輪7艘、1523客位,較1952年分別增長6倍和49.7倍。已形成以大連港為中心,以丹東、營口、錦州港為兩翼,同國內沿海諸港口以及世界5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140多個港口通航。
陸路
遼寧陸路交通比較發達,到1985年末,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33006公里,其中晴雨通車里程達到17588公里,分別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3.17倍和14倍。全省有路面里程達到28660公里,為公路通車里程的86.8%,其中,黑色路面6478公里,水泥混凝土路面90.5公里,高級次高級路面為有路面里程的22.9%。從省會沈陽到各市,各市到92.5%的縣通黑色路面,通黑色路面的鄉已達522個,占鄉(鎮)總數的41.5%。每百平方公里擁有公路從1949年的5.38公里上升到22.48公里。全省有公路橋梁7288座、226914延長米,其中永久性橋梁7096座、223910延長米,分別占橋梁總數的98.3%和98.6%,永久性橋梁座數和長度分別為1949年的172倍和66.5倍。
截至2008年10月,遼寧省內高速公路形成了以沈陽為中心樞紐向四周輻射狀,通車里程達到2800公里。已通車的高速有:京沈高速、沈海高速、遼中環線高速、沈丹高速、沈吉高速、沈彰高速、沈四高速、阜營高速、丹大高速、丹海高速、丹通高速、桓永高速、莊蓋高速、撫通高速、新鐵高速、土羊高速、錦朝高速、錦阜公路、鐵朝高速、本遼高速、大窯灣疏港路。在建高速公路有阜營高速、沈陽繞城高速(三環)改擴建工程、阜新-盤錦-營口高速北延伸線、建昌至興城高速和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等。
遼寧主要的機場包括:沈陽桃仙國際機場,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,丹東浪頭國際機場,錦州小嶺子機場,朝陽機場,鞍山騰鰲機場,長海機場,營口蘭旗機場(在建),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(在建),錦州灣國際機場(在建)。
遼寧省城市軌道交通主要由沈陽地鐵,沈陽有軌電車,大連輕軌,大連有軌電車,沈撫城際鐵路,大連地鐵,沈鐵城際鐵路等組成。
經濟
2011年遼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,GDP突破2萬億元,達到22025.9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2010年增長12.1%,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.9個百分點,實現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,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7位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
加值1915.6億元,增長6.5%;第二產業增加值12150.7億元,增長14.1%;第三產業增加值7959.6億元,增長10.5%。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為8.7∶55.2∶36.1。人均生產總值50299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2010年增長11.6%。
2013年遼寧生產總值27077.7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2012年增長8.7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2321.6億元,增長4.8%;第二產業增加值14269.5億元,增長8.9%;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.6億元,增長9.2%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.7∶53.2∶38.1變為8.6∶52.7∶38.7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686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2012年增長8.6%。
衛生
截至2013年末,遼寧有各類衛生機構35622個。其中,醫院906個,衛生院1029個,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9個,婦幼保健院(所、站)110個,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139所,村衛生室20006個。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,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52所,社區衛生服務站787所。年末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4.2萬張,衛生技術人員25.5萬人,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.3萬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