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湖北省,簡稱“鄂”,省會是武漢市。長江自西向東,橫貫全省1061公里,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,潤澤楚天,水網縱橫,湖泊密布,因此又稱“千湖之省”。
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偏南、長江中游。湖北介于北緯29°05′至33°20′,東經108°21′至116°07′,東連安徽,東南鄰江西、湖南,西連重慶,西北與陜西為鄰,北接河南。湖北東、西、北三面環山,中部為“魚米之鄉”的江漢平原。2013年,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24668.49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10.1%。
湖北建省始于清康熙三年(1664年),湖廣分治,因位于洞庭湖之北,設置湖北省。 截至2013年,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(一個副省級市)、1個自治州、38個市轄區、24個縣級市(其中3個省直管市)、38個縣、2個自治縣、1個林區。
湖北交通發達,省會武漢“九省通衢”,是承東啟西、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。武漢天河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。湖北省是國家“中部崛起”戰略的支點和中心,科教文化實力位居全國前列。
湖北文化底蘊深厚,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。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,創造了楚文化。
湖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。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,湖北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,僅紅安縣就孕育了董必武、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200多位將軍。
人口
2012年,全省常住人口5779.00 萬人。其中:男性為2963.86萬人,占總人口的51.29%;女性為2815.14萬人,占總人口的48.71%。全省常住人口中,0一14 歲的人口為824.99萬人,占總人口的14.28%;15一64歲的人口為4386.87萬人,占總人口的75.91%;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67.14萬人,占總人口的9.81%。
全省常住人口分布表(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) |
|
地 區 |
人口數(人) |
武漢市 |
9785392 |
襄陽市 |
5500307 |
十堰市 |
3340843 |
孝感市 |
5284542 |
荊州市 |
5691707 |
黃石市 |
2429318 |
宜昌市 |
4059686 |
鄂州市 |
1048672 |
荊門市 |
2873687 |
黃岡市 |
6162072 |
咸寧市 |
2462583 |
隨州市 |
2162222 |
恩施州 |
3290294 |
仙桃市 |
1175085 |
潛江市 |
946277 |
天門市 |
1418913 |
神農架林區 |
76140 |
行政區劃
區劃沿革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湖北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。1990年,湖北省管轄6地區:黃岡地區、孝感地區、咸寧地區、荊州地區、宜昌地區、鄖陽地區;1自治州: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 8省轄市:武漢市、黃石市、十堰市、沙市、宜昌市、襄樊市、荊門市、鄂州市,22個縣級市,46個縣,2個自治縣,1個林區。
截至2013年,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(其中1個副省級城市)、1個自治州、38個市轄區、24個縣級市(其中3個直管市)、38個縣、2個自治縣、1個林區。全省國土總面積18.59萬平方公里,占全國總面積的1.94%。
區劃詳情
湖北省行政區劃一覽表 |
|
市級區劃 |
區縣級區劃 |
荊州市 |
|
西陵區、伍家崗區、點軍區、猇亭區、夷陵區、遠安縣、興山縣、秭歸縣、宜都市、當陽市、枝江市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|
|
黃岡市 |
|
轄3個街道、15個鎮 |
|
轄7個辦事處、10個鎮、6個管理區(農場)、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。 |
|
轄6鎮2鄉 |
|
3個街道辦事處、20個鎮 |
|
經濟
早在3000多年前,湖北地區已有大規模的采礦業和冶銅業.。楚國是在湖北地區發展起來的。
楚國社會經濟大步發展,銅器生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,鐵器生產得到改善和推廣,絲織、刺繡、髹漆、采礦、水陸交通、城市建設、商品交易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。
秦漢時期,荊楚地區人民以農業生產為主,利用江河湖泊縱橫、沼澤密布、氣候溫濕、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發展林牧漁業,手工業、商業也比較發達,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隨著農業發展需要,江漢平原水利事業得到迅速發展,經濟作物和漁牧業也十分興盛。武昌(今鄂州)、江陵、襄陽、夏口(今武昌)等城市的興起與便利的水陸交通則促進了商業的發展。
唐代,荊襄鄂地區農業生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,成為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之一。茶葉、柑橘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與貿易得到空前發展,制漆業為全國之冠,麻絲織、竹編天下聞名。
宋元時期,湖北農業經濟曲折發展,城市經濟與商品貿易比較活躍。
明代,湖北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,有“湖廣熟,天下足”的稱譽。明中葉,漢口、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,交通運輸與轉口貿易十分發達。
清代,湖北政區正式形成。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,湖北的農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,棉花種植與紡織印染業興起,經濟比較發達。以商業貿易帶動手工業發展,漢口、沙市、宜昌等城市經濟發展迅猛,帶動了整個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。鴉片戰爭以后,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勢力的擴張,漢口、宜昌、沙市相繼開埠,湖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。湖北的資源和農副土特產品被大量掠奪,地方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,交通、金融、財政等重要領域被外控制。晚清時期,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洋務運動全面展開,湖北創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,推動了湖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,湖北經歷了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,隨后進行了對農業、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,開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。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,經歷了“大躍進”和國民經濟調整恢復,湖北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挫折,仍取得長足發展,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。
2013年,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24668.49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10.1%。其中: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098.16億元,增長4.7%;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 12171.56億元,增長11.3%;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398.77億元,增長10.0%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 12.8:50.3:36.9 調整為12.6:49.3:38.1。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、批發和零售業、住宿和餐飲業、金融業、房地產業、營利性服務業及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.5%、7.9%、4.9%、15.6%、10.2%、11.8%和8.9%。
2013年,湖北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(CPI)為102.8,價格水平上漲2.8%,其中:城市上漲2.7%,農村上漲3.0%。分類別看,食品上漲4.9%,煙酒及用品上漲0.5%,衣著上漲2.2%,家庭設備用品及維
修服務上漲1.9%,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上漲2.1%,交通和通信價格下跌0.6%,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1.5%,居住上漲3.1%。全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.1%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.8%,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.8%。
截至2013年,湖北省有12個國家級開發區,分別是: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(即光谷,含東湖綜合保稅區)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(含武漢出口加工區)、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、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、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、宜昌高新技術開發區、荊州開發區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、孝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、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。